查看原文
其他

沉默还是呐喊,知识分子和鞋匠面临同样的选择

2016-06-06 羽戈 新京报书评周刊

微信ID:ibookreview

『每个早晨,与578000人一起阅读』


杨绛离世,却在她身后引出了一场关于“知识分子责任”的大讨论。


在一片悼念声中,有人提出质疑:杨绛与钱钟书被抬高了,二位是了不起的学问家,但却称不上合格的知识分子,因为他们对公共事件漠不关心,极少发声。之后,又有文章为钱杨二人的不发声辩护,认为在某些特殊时期,保持沉默是可以理解的正常选择。


学者徐贲撰文,跳脱开钱杨二位的个人经历,指出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健康社会中,打破沉默、为不公正发声是知识分子的责任。而另一学者张鸣则撰文反驳,认为离开个人与环境,奢谈责任毫无意义。


争论仍在持续。但其吊诡之处在于,这场关于“沉默”的讨论,争论双方都在打破沉默,而真正沉默的大多数,对此毫不关心,甚至毫无觉察。


徐贲仍是在坚持这一点,我们讨论“权利”、“拒绝沉默”、“知识分子责任”,或者“勇气”、“良心”、“犬儒主义”的问题,其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对钱、杨的个人评价,也要远远超过对他们是否运用了什么非常巧妙、高雅的方式来表现勇气的猜测和想象。


这场争论中不乏种种错位与误读,比如,到底什么是“知识分子”?我们在屡屡提及这个词的时候,它到底指涉哪个群体?是大学教授、是作家,还是所有知书识字、喜爱智识生活的个体?


所有的讨论被自动限定在知识分子范围之内,是否也是一种傲慢?这背后默认的思想是,知识分子应当承担启蒙大众的义务。可知识分子们又如何确定,“矇昧大众”们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出另一种同等高度的聪慧?


归根结底,在沉默还是呐喊的选择面前,每一个个体面对同样的考验。对待社会不公,工人、农民、厨师、鞋匠,我和你....我们面临的选择与知识分子并无不同。在这一点上,这个讨论只有抵达“知识分子”之外更广阔的地方,才能产生它的效力。


    与其强调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,

不如强调每一个人的公民责任

 

文|羽戈


徐贲与张鸣二先生之争,涉及两个问题。


一如徐贲文章标题所示:沉默是不是知识分子的权利?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明确何谓权利。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,一般指法律赋予人的权力与利益。“文革”期间,中国人的言论自由缺乏最基本的保障,空悬于宪法文本,无法落地扎根,而沦为少数人的禁脔。沉默权包含于言论自由之中,既无言论自由,沉默当然不再是一种权利,而是一种后果。作为无奈的选择,沉默理当被尊重,不该被苛责,然而欲为其辩护,却不必诉诸权利话语,说什么“你有权保持沉默”,则使人有时空倒错之感。


第二个问题,关乎知识分子。徐贲把议题扳回到“一个知识分子能够起到批判作用的正常社会”,认为在此社会,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保持沉默,虽然并不违法,却“显示他们未尽自己的社会道德责任”,是一种失德行为。说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,麻烦就来了。


什么是“知识分子”?



《知识分子: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》

作者: 徐贲 
版本: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


首先得确定知识分子之所指。这个问题,大概从“知识分子”的概念传入中国,便有争议。百年以来,从无休止,不知浪费了多少口水和笔墨。甚至衍生了一些枝蔓,如公共知识分子之争,以及从公共知识分子到“公知”的污名化等。不妨断言,这一切争论,都与知识分子的定性之含混脱不了干系。


拿眼下这场论战来说。针对徐贲所强调的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,张鸣反驳:“什么叫知识分子?如果按照西方流行的定义,有社会担当,有公共责任的人才算,那么,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都不是。……如果徐先生的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自觉具有公共责任的这部分人,当然沉默是不对的。那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你承诺的责任,当然,也就不是知识分子了。”


倘若张鸣的质疑成立,那么徐贲对知识分子道德责任的强调,显然失去了批判意义,而变成了一种对身份的确认:知识分子本该具备道德责任,若不具备道德责任,便不是知识分子。争论至此,陷入僵局。



《知识分子论》

作者: [美]爱德华•W•萨义德 
版本: 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4月


所以还得回到定义。萨义德《知识分子论》列举了二十世纪对于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两种描述,一者来自葛兰西《狱中札记》,一者来自班达《知识分子的背叛》,他采纳了后者的定义:

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,也不是建立共识者,而是这样的一个人: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,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、现成的陈腔滥调,或迎合讨好、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者传统的说法或作法。”


照此定义,符合标准的中国知识分子简直屈指可数,徐贲与张鸣的争论近乎无的放矢。鉴于此,我更愿意接受葛兰西的定义:

知识分子指与知识生产或分配相关的任何领域工作的每个人。”


这样的知识分子,是否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呢?我则持保留意见。


“知识分子”与鞋匠并无道义之别


按照我们的传统,知识被道德化,知识分子自幼被教导,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这使他们背负了重于泰山的道德包袱,甚至构成了他们虚弱的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。这一传统,绵延至今,尤其汇合了左拉等所塑造的西方知识分子传统之后,导致国人对知识分子的道德预期愈发高涨。我却以为,知识分子,包括公共知识分子,以制造、传播、出售知识为业,作为一门职业,与木匠、鞋匠、厨师等并无道义之别。他们若愿承担道德责任,抨击不公,声张大义,固然可贵;不愿承担,与木匠、鞋匠、厨师等一道保持沉默,只要不曾作恶,那也无可厚非。


《知识分子与社会》

作者: [美] 托马斯·索维尔 
版本: 中信出版社 2013年8月


我最欣赏的知识分子王小波先生曾说过: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,成为思维的精英,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。这么说,不是不讲道德,而是换一个角度,来考量道德。如王小波所云:“认真地思索,真诚地明辨是非”,“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”,此即知识分子的美德。如果一定要强调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,我更希望把道德标杆定位于此。这种道德,或者称之为本分,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该具备,不容推卸。


我无意与两位先生争辩,更无意调停他们的纠纷,只是试图指出,这场争论不乏错位之处,正源于他们所使用的概念,或者面目模糊,或者歧义横生,譬如对知识分子的定性,以及知识与道德的关系。这些问题,不仅造成了徐贲与张鸣的撕裂,还指向现实的撕裂。就目前来看,这种种撕裂几乎无可弥补,我们只能一面使用撕裂的概念,一面加剧概念的撕裂,正如一面使用匮乏的话语,一面加剧话语的匮乏。


沉默还是呐喊,是困扰每个公民的难题


那么,请允许我投机取巧一把。我以为,与其强调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,不如强调每一个人的公民责任。



《知识分子的鸦片》

作者: [法] 雷蒙·阿隆 

译者: 吕一民 / 顾杭

版本: 译林出版社 2012年6月


这不只因为,知识分子的定义暧昧不明,难以达成共识,公民的定义相对明晰,容易凝聚力量;更是因为,徐贲与张鸣所争论的议题,沉默还是呐喊,并非只是困扰知识分子的难题,而是困扰每一位公民的难题。


须知公民的范畴远远大于知识分子的范畴,知识分子背后,还有“沉默的大多数”,农民何尝不该发出自己的声音,工人何尝不该发出自己的声音?社会之进步与发展,人人有责,不能单单依赖知识分子,知识分子更不可以此自命。一旦把目光从知识分子拓展到公民,道德责任等令人纠结的问题,便可不攻自破。


说到公民与公民责任,徐贲和张鸣,非但不是论敌,反而恰成同道。这二人虽在争论知识分子该不该沉默,现实之中,皆以敢言、敢于呐喊著称,不妨说,他们都是公民楷模。这场争论的意义亦在于此,如徐贲所言:“讨论沉默,而不是对沉默保持沉默,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觉悟的进步。”

 
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,文章作者:羽戈;编辑:走走;小标题为编者所加。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
新京报书评周刊

ibookreview

投稿&合作邮箱:ibookreview@163.com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


点击以下 关键词 查看精彩内容

封闭小区 | 民科 | 2016期待之书 | 2015遗珠之书 | 知更鸟 | 引力波 |《美人鱼》孔飞力 | 2015年度好书 | 奇葩翻译 | 剩女 | 丰子恺 | 偷书 | 在岛屿写作 | 同性恋群像 | 弟子规 | 康夏 | 权力的游戏 | 小王子 | 孤独图书馆 | 黄家驹 | 腋毛禁忌 | 二十四节气 | 伍迪·艾伦 | 夏日翻书 | 禁烟令 | 玛丽莲·梦露



点击左下角的“阅读原文” 

去书评君的小店逛逛~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